|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康复信息

联系我们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010-67563322

crrcweb@163.com

康复科学信息

融合教育应尊重残障学生的心理需求

作者:吕卫东 岳丽(新津县五津一小 611430) 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成都)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成都) (新津县五津一小 吕卫东 岳丽) 素质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进行独立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学习。目前,融合教育已基本形成了社会性共识,残障学生在随班就读中得到了良好的接纳,享有与正常学生共有的学习环境,但就其融合教育的质量而言,残障学生存在着交际薄弱,主动性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掌握知识的难度大,知识层面不深入的问题。融合教育的目的在发展教育平等观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合力化教育,发现残障学生的所能所会,注重优势发展与潜能开发,形成特殊学生自我抉择、自我引导、自我教育的素质和能力,从身心发展的需要出发,促进残障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下面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残障学生的内心需求出发,建立精神支撑,发挥心理动力,促进学习发展,提倡心理融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尊重内心需求,启动潜在动力,提倡心理融合

  学习是一种内在心理需求作用于外部知识环境,吸收内化为已知知识技能的活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主体地位,调动主观能动性,探究知识,创新发展。内心需求是一种欲望和潜在动力。只有充分调动残障学生的潜能,生活和学习才具有质量和实效性。

  不久前,笔者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严重智障,脑部受伤的残障孩子大卫,十五岁还不会阅读和简单乘法计算,但他喜欢电视,并渴望成为这方面的技术人才。父母根据他这一心理需求,激励他学好数学,并讲了数学的重要作用。大卫的内心受到震动,产生了求知欲望。父母帮助他学习,学校、家庭密切合作,心理融合达到和谐发展,大卫的潜质得到有机开发,阅读能力、绘画能力随着数学能力的发展而达到同步发展。大卫不仅顺利考上初中、高中,在高中期间,期期荣立光荣榜上,他设计的数学成果展板,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从了解和满足残障学生的心理需求着手,培养提升精神品质,建立精神支撑,形成内心动力,进行融合教育,开发学生潜质,完全具有可能性。

  二、途径与方法

  始终贯彻教育方针和以素质教育为基础方向的心智教育,在丰富残障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尊重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情感体验,建立精神支撑,发挥精神力量,培养高情商、高智慧,形成自主学习、自主服务、自我完善的能力。

  (一)强化尊重意识,提倡尊人教育。尊人教育是以热爱生命为主线,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培养独立人格意识为目的,强调人的道德体验,培养德育自主行为、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尊人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意识、劳动、学习和需要。只有尊重对方,在平等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和心理需求,通过恰当的交流教育,引起内心共鸣,教师的教育帮助,才能起到激励效应,学生的学习才会由里而外地吸收。特教教师在充分掌握残障学生心理的基础上,放下架子,在形式上和心理上都真正成为他们的朋友知己,爱他们所爱,乐他们所乐,急他们所急,了解他们的好恶所在,掌握他们真正的心理需求,进行正确的帮助引导,就能促进尊人与情商的培养。同时把这种互为尊重扩展到同学、家庭、社会交往中去,人与人的心理形成融洽,有利于正常交往和主动精神的培养。尊人需要耐心、宽容和真诚。

  (二)注重德育教育,建构精神支撑。在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中,残疾人仍居弱势群体地位。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生活弥漫着艰辛和苦涩。作为以残障学生主体受教育的特殊教育,比普通教育更具艰巨性和复杂性。残障学生不仅要承受因生理缺陷造成的诸多不便,而且要面临生活的种种压力,精神负担远远大于正常学生。他们沉默、孤僻、不合群体,因此对残障学生的关心和德育教育尤为重要。目前在融合教育中,普教教师对残障学生持同情态度接纳他们,让正常学生照顾他们,不计较他们的过失,学习上降低目标进行扶持,怕挫伤积极性,初来乍看理所当然,时间长了极易消退残障学生的意志。残障学生必须以良好的心态对待人际、对待困难,勇于在学习生活中铸就自己独立的人格。特教教师要从德育入手,教育他们吸取奥斯特洛夫斯基、海伦·凯勒等残疾人强大的人格力量,走出生活学习的困境,用自己的坚强和智慧向真实的生存环境索要高尚而幸福的生活。要让他们明白,残疾人不是不行,只是比正常人多了一些困难,多了一些挫折。反之困难和挫折本身就是一笔财富。要学会在困难中刚强,在挫折中崛起,找回自信和力量,闪烁自尊、自强的人格魅力。

  (三)树立大融合观。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启人心智的活动。教育必须具备自然、社会、人相互依存、相互吸取、进行互化的大融合观。立足于人,投入自然怀抱,寻觅自然灵性;参与社会实践,找到共性,发展个性,互化互利,促进心智发展。在大融合观指导下的特殊教育,强调美育渗透,强调知识内化,强调潜质开发,强调高情商培养。在认真把握残障学生的心理基础上,家长、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去观察、去遐思、去欣赏、去领略自然的魅力,授以方法,共同参与,用童真童趣去编织故事,抒发感情,描摹自然的真实,满足求知心理。知识有其内在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互变性;语文情感的起伏性,主题的鲜明性,文彩的优美性;体育动作的稳健洒脱;音乐的优美旋律,舞蹈的婀娜多姿;美术对美的神往,瞬间灵感的捕捉……都是一种知识的美丽,引导学生去学习、去理解、去鉴赏、去实践,从知识美的内在体验出发,发现培养所长,弥补生理所短,对残障学生的文化补偿才成为一种可能。除了书本知识,知识还源于社会实践。特殊教育还肩负着残疾人职业化教育责任。指导学生广泛学习运用书本外的知识,参与社会劳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培养良好的生活情趣,充实内心世界,促进自己的个体需求、个性发展,铸就内心品质,在学习、生活竞争中立于优势地位。

  融合教育是一种能动性教育,“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运作”为残障学生进入正常学生班级就读提供了保障,是随班就读的升华和发展。在融合教育中注重残障学生的心理需求,建立精神支撑,发挥内在动力,愉快地接受学习和社会实践,以人为本,发展大融合观,是融合教育真正促进残障学生身心发展的体现,对造就非常学生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