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信息纵览

联系我们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市丰台区角门北路10号

010-67563322

crrcweb@163.com

信息纵览

张军卫:用心对待每位患者,与中国康复事业共成长|“走近最美医生”系列报道

来源:华夏时报 发布时间:2023-09-01 浏览次数:
字号:
+-14

8ad4b31c8701a18b2fe43bf006dfbf042938fe7b_看图王.web.jpg

左二为张军卫(受访者供图)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郭怡琳 于娜 北京报道

编者按:近年来,在党和国家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成就显著。一批心怀大爱的医生们深刻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他们凭借一颗最善的心成为了患者心里最美的人。为此,《华夏时报》开设“走近最美医生”栏目,通过讲述一线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号召广大医务工作者以此为榜样,不断修医德、行仁术。

查房、开会、手术、出诊、科研。这是脊柱脊髓外科主任医师张军卫的一天。

8月29日傍晚,《华夏时报》记者来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此时,保安已经开始收拾安检机器。而在6楼的住院部医办室,张军卫仍端坐在电脑前处理学术论文,尽管一天里他已经工作了10个小时。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个医生不能光白天忙活,没有论文等于没有成绩;但也不能光写论文开会,不认真治病救人,这样本末倒置。”

1991年,张军卫分配进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工作。北京博爱医院作为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直属的以康复为特色的三甲综合医院,擅长治疗脊髓损伤、脑卒中、脑外伤、截肢、骨关节伤病、小儿脑瘫等病症引起的功能障碍以及慢性疾病。而就是从这天起,张军卫的命运与康复医学紧紧拴在了一起。

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很多人对康复医学的认知仅限于“听说过”。事实上,康复医学是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保健医学并列的第四类医学。在中国,康复医学的发展是从0开始悄然起步的,并逐渐从不被知晓走向家喻户晓。张军卫回忆道,“很多年前,中国的运动员受伤需要出国。其实,并不是中国医生没有能力做这类手术,而是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条件有限。”

学医是平凡人的向往

2023年8月的某天,时下炙手可热的偶像组合登上热搜。这一次与他们相关的词条是,“我想成为医生”。乘着热气球的7个少年中,有3人喊出“我曾经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而在该条微博评论区,更是有接近1.5万条网友留言谈论医生梦。

“学医是平凡人的向往。当医生是我小学起就坚定的梦想。”张军卫向《华夏时报》记者说出了他的心里话。“小的时候,母亲身体不好,农村缺医少药,每次看病的艰难都刺激着我幼小的心灵。这样我萌生出长大了一定要当医生的念头。”

1966年,张军卫出生在辽宁省铁岭市北部山区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我爸爸是当地的一个小学老师。他常说的口头禅就是,‘不管到什么时候,读书好总归是有用处的。’受到他的影响,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便对学习特别感兴趣。”张军卫说。

张军卫的记忆里,直到他小学三年级,父亲的触动让他坚定了学医的决心。“当时全国统一高考刚刚恢复,这个消息公布的那天,学校里的孩子们都非常激动,奔走相告。那天,平时很少哭的父亲,眼含泪水抚摸着我和哥哥的头说:‘孩子们的希望来了,你们有希望了。你们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走向更广阔的地方。’”

这个场景直到今天仍历历在目,现如今,身为人父的张军卫对这种感觉有了新的认识。“在那个年代,看着自己聪明可爱的孩子,未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一个父亲,一个老师,怎么会不激动呢?”

从那天开始,张军卫更加努力学习。在村里小学读了6年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到了乡中学,再以乡村生源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县立重点高中。1985年,张军卫迎来了他期待已久的高考。“我超过录取分数线100分,但是因为立志学医,当时就报了8所学校,全都是医科大学。而且在服从不服从那一栏里面标出来,‘不服从被调剂到其他院校’,最后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

经过6年学习,张军卫被分配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工作。在博爱医院工作的6年,张军卫有机会接触到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这个过程让他逐渐体会到,如果想更好地服务患者,需要更多的学习与历练。

于是在工作了六年后,张军卫又考到了日本埼玉医科大学攻读博士,并在东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6年,获得了双证的张军卫结束旅居日本生活,回到北京博爱医院继续工作。其作为科室主任,专业任职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副主任,工作至今。

张军卫一直笃信:“一个医生最应该具备的品质是医德。患者来到这里,把自己托付给我,就是对我的信任。”

562c11dfa9ec8a13928d88f960f32983a1ecc016_看图王.web.jpg

第一排左三为张军卫(受访者供图)

与中国康复事业共成长

“我伴随着中国康复事业发展历程一路走来,所以对康复事业抱着一种由衷的热爱。这辈子我的青春和热血都在为中国的康复事业贡献力量。”张军卫坦言。

1988年的中国,康复事业才刚刚起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的发展一切从零开始,意味着艰难的探索,也意味着甜蜜的收获。35年前,许多对康复医学既懵懂又有热情的年轻人一同加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在康复医疗的岗位上燃烧青春。

张军卫刚入职的时候正赶上国家康复医学的起步发展。“那时候对于医学生而言,康复这个二级学科并不是好选择。在中国康复事业发展初期,专业人员十分稀缺,康复器械不齐全,病床只有数十张,护理人员的培养还在酝酿中。再加上当时的环境下,康复医学观念还未推广开来,许多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这一方面的内容,我们每走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张军卫向记者回忆道。

在这个背景下,张军卫开启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行医生涯。记者跟随张军卫的脚步,记录下了一个康复医生忙碌的一天。

每天早晨7:00张军卫从家里出发,7:30到达医院,而后用半小时左右查房住院患者,了解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及调整用药方案等。8:00,张军卫开始组织病例讨论会,针对前一天入院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决策术前术后管理策略。8:30后,张军卫进入层流手术室准备,通常手术结束时间会超过下午1:00。在这中间,张军卫几乎没有休息时间,只有下了手术台后,才能短暂吃几口饭,随后便立即赶往门诊出诊。

9c16fdfaaf51f3de877083d3031e481338297947_看图王.web.jpg

左二为张军卫 摄影/郭怡琳

随着一天的工作结束,张军卫的忙碌并未告一段落。晚上回家后,他还要记录和分析临床病例,钻研科研、撰写论文。用张军卫的话说,“中国千千万万个三甲医院的外科医生,基本都是这种生活方式。”

正是在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医护们继承甘于奉献精神。经过30年脚踏实地的奋斗,博爱医院在临床和医学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记者了解到,以张军卫所在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外科为例,其专攻脊髓损伤康复。应用脊髓损伤早期康复与评价的规范化模式,帮助超过8000例患者,实现减少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的效果。

采访进入尾声后,张军卫又急匆匆打开了电脑。“跟生死相比,其他的事情都是小事。救死扶伤不是一句空话,这是每一个选择医生作为职业的人的本能,既然选择就不会后悔。”张军卫坦言,“在当今社会下,医患问题矛盾,总是在大众视野里沸沸扬扬。我真心希望医生朋友和患者朋友,都可以静下来,别那么浮躁。我们凭自己的良心去想问题,凭自己的良心去说话,凭自己的良心去做事。”

正是凭借一颗服务患者的心,张军卫赢得了更多的支持和信赖。2021年,他成为第十六届东京夏季残奥会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席医疗官。2023年,张军卫当选中国残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和国家机关代表。

个人简介:张军卫,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脊髓外科主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第十二党支部书记,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副主任,第十六届东京夏季残奥会中国残疾人体育代表团首席医疗官。主刀完成手术80余例/年,包括脊柱及脑瘫外科手术。

编辑:颜源 主编:陈岩鹏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文章| 相关咨询|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

相关科室

相关专家

姓名:张军卫 主任医师 科主任 <p>教授、博士生导师</p> 详细

专长:

脊柱创伤、脊髓损伤康复、颈椎病、腰椎退变性疾病、腰椎滑脱症及脑瘫瘫痪的外科治疗。

出诊: 星期一 上午

简介:  科室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日本归国医学博士、博士后。现任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脊柱脊髓外科主任、北京博爱医院脊柱脊髓康复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骨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科学普及分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