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革命烈士纪念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她不仅深藏着历史的符号,还珍藏着我党诞生、成长的特殊记忆。为了建立新中国,成千上万的革命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陆续矗立起一座座丰碑,所刻碑文让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一代代流传。自2019年5月10日起,《学习时报》专门开辟“为了新中国——革命烈士纪念碑碑文敬读”专栏,陆续刊发人民英雄纪念碑等全国各地纪念碑碑文敬读文章,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为了让更多当代人重温党史一页页雄伟的篇章,了解碑文背后丰富的革命历史内涵,弘扬先烈身上承载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习时报微信公众号长春桥6号工作室特别推出这些碑文敬读文章的系列广播节目。今天我们为大家敬读的是,毛泽东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时撰写的碑文。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中心,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基三个部分。其中,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背面镌刻着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碑文全文如下: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是纪念碑的核心和灵魂,是一部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浓缩,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幸福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站起来的真实记录。碑文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与精神价值。
1949年9月30日,就在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率领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周恩来代表主席团致辞时说:“我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号召人民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特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为国牺牲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致辞之后,全体代表静默致哀,气氛悲壮而肃穆。毛泽东宣读了纪念碑的碑文,之后又亲手执锹,挖下了第一锹土,接着全体代表挥锨铲土。至此,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奠基。
为了建好这座纪念碑,周恩来提议成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于1952年5月10日正式成立,负责具体建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碑文的重要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因为,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石碑最为源远流长,它的特点是“以文勒石”,以文“述德”“铭功”“记事”,流传久远。这种带有碑文题字、展现书法艺术的建筑类型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于是,兴建委员会便拟请毛泽东和周恩来题写碑文。
1955年6月9日,毛泽东为纪念碑正面的碑心石题写了八个大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周恩来负责书写毛泽东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并在纪念碑奠基仪式上宣读的碑文。
为了写好这篇碑文,周恩来极为严肃认真,当年他每天晨起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写一遍碑文,白天工作忙,就每天晚上再次练习书写。他先练习书写碑文中的每一个字,反复对比、琢磨,然后再练习通篇连贯书写,前后整整用了一周的时间,写了40多遍,最后挑选出他认为最满意的一幅。这幅手稿既秀美隽永,又不失刚劲有力,显得严谨而流畅。写好后,他把碑文手稿整齐叠好,亲自送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工地,并谦虚地说“不行再重写”。
这篇简短的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完整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年—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中,一条主线或者主题就是: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碑文的核心正是抓住了这一主线,进而揭示出近代革命斗争本质规律,全面展现出历史发展必然趋势。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全面概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浴血奋斗的艰辛历程,反映着继承先烈遗志、鼓舞人民的价值追求,是记述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人民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的体现,不仅镌刻在纪念碑上,也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